close

壓力大 防自律神經失調


改變作息 學習釋放壓力


32歲在職進修的許小姐,過年前工作、學業兩頭燒,導致失眠、胸悶、手抖等症狀,就醫發現是自律神經失調。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研究顯示近5成在職進修者是高危險族群,其他如輪班工作、業務等,也都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建議學習釋放壓力。
陳嬿伊醫師表示,人體的兩大神經系統為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自律神經是周邊神經的一種,會根據身體狀況自行因應,例如飯後會促使腸胃消化,若自律神經失調,將造成諸多不適,而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患者常不知罹病,長期自律神經失調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先了解】症狀多難判定


自律神經和全身器官相關,所以症狀相當多,包括頭痛、腸胃不適等,患者常就個別症狀求診卻未見好轉,建議若有症狀且找不出病因,應懷疑自律神經失調。


小心危險因子


由於血壓和自律神經相關,所以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危險群。作息不正常、抽菸喝酒也都是危險因子,個性緊張者,也較易自律神經失調。


【這樣做】長期影響健康


長期自律神經失調,除身體不適外,嚴重會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及早治療。可服用穩定神經的相關藥物,一般治療4~6周後就可改善。


適度釋放壓力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由於此類患者個性大多較為緊張、追求完美,所以應要學習如何釋放壓力,可多和朋友聊天、或藉由運動來抒發負面的情緒。


【醫師說】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後,有6~7成機率會再復發,但由於患者已較熟悉自己的病況,因此不適感會減輕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明勇食養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