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一連串的食安風暴,賠上台灣昔日美食王國的名聲及經濟損失,民眾從恐懼到憤怒、更不敢吃、也不敢買!最新劣質黑心油檢驗報告公布數據豬油鉛含量超標6.3倍,最驚人,牛油的鉛含量超標3倍;銅的部分,豬油超標3成5,牛油最多超標1.2倍且檢出不得檢出的鉻
科學界已知大腸癌發生的關鍵是「核苷酸轉化酶Ras」基因點突變,此突變是受食物及環境刺激影響,中研院研究團隊解開大腸直腸癌的分子結構人吃了餿水油、飼料油可能刺激基因突變,導致大腸癌!人類若食用飼料油,不管精煉與否,都可能讓大腸癌、肺癌、膀胱癌找上身。根據衛福部資料,大腸直腸癌連續六年蟬聯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平均每五十人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每天新增二十四名病患。
食物中的毒素進入人體後,其生物轉化所需酵素的活性,受多種營養素的影響。某些營養素能補捉和清除自由基,防止已形成的過氧化物傷害身體,因而發揮其解毒防癌作用。如果針對某種有毒物質,在身體內引起的營養代謝變化,有目的地對膳食和營養加以調整,往往能改變身體對有毒物質的易感性,使抵抗力有所提高。
維生素C是營養防治鉛中毒方面研究最多的營養素。研究發現,長期接觸鉛時,可導致體內維生素C缺乏。如果在觸鉛同時補充適量維生素C,可使中毒症狀延緩和減輕,對已有鉛中毒者亦有益處。這可能是由扵大量維生素C補充了體內由扵鉛所造成的損失,並可與鉛結合成溶解度較低的抗壞血酸塩,降低鉛的吸收。同時,維生素C可直接參與解毒過程,促進鉛的排出。
維生素C與苯代謝關係密切。苯是有機毒物,在體內一部分苯直接與還原型穀胱甘肽結合而解毒。苯作業人員體內維生素C儲留,明顯較普通人低。有建議每天應補充維生素C150毫克。
農民接觸有機磷農葯,維生素C最易缺乏,可能是由扵維生素C可以促進磷在體內氧化。故接觸磷時維生素C的消耗量隨之增加。維生素B1和B2的消耗量亦增加,對磷作業人員補充維生素B1和B2具有較好的預防效果。
維生素B1、B6和B12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鉛中毒時,對維生素B2的需要量也增加。
蘋果及胡蘿蔔含有大量的果膠物質,這種物質能與汞結合,加速汞離子排出,降低體內汞的濃度。維生素E對甲基汞毒性有防禦作用。維生素A醋酸酯能抑制有機汞對小腦及神經纖維組織的毒性作用。
蛋白質營養不良,能降低血漿蛋白、血紅蛋白排鉛能力,增加鉛在體內的儲留,增加鉛毒的敏感性,容易出現體重減輕等一系列中毒症狀。富含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的優質蛋白質,對降低體內的鉛濃度有利。
蛋白質對苯毒性有保護作用。研究對噴漆工人調查,發現營養條件較好和食用蛋白質較多者,苯中毒症狀亦較輕。苯的生物轉化需要一系列酶,而酶的數量與活性,和機體蛋白質營養狀況有關。因此,苯接觸者膳食中應供給量足質優的蛋白質。但脂肪含量不宜過高,因為苯屬扵脂溶性有機溶劑,攝入脂肪過多可促進苯的吸收,增加苯在體內的蓄積,並使機體對苯的敏感性增高。
汞使腎臟受損出現蛋白尿,引起蛋白質的喪失,因此膳食中應補充蛋白質,特別應補充富含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質。因含硫氨基酸中有硫氫基,能與汞結合成為穩定的化合物,因而保護體內硫氫基酶系統,發揮解毒作用。
接觸有機磷農葯者,膳食應富含營養價值較高的蛋白質。有建議每天至少應供給蛋白質80克,還要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要多脂肪含量應少,以便更好的保護肝臟。此外,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對防止磷中毒非常重要。
鈣、鎂、鐵的攝入量能影響鉛的毒性。當血鈣降低和體液趨向酸性時,沈積在骨中的鉛可形成磷酸氫鉛,而排入血液。反之,若體液反應趨向鹼性時,血中鉛形成不溶性磷酸三鉛而沈積在骨骼中。因此,當急性鉛中毒時,應多吃高鈣低磷的酸性食物,使鉛向骨骼中沈積;而當急性中毒已過,應多吃低鈣高磷的酸性食物,把骨鉛引入血液,以便排出體外。
另外微量鋅對汞的毒性具有保護作用;微量硒也有防止汞中毒的作用。硒使腎汞明顯降低是由於硒阻止了汞在腎中的蓄積而不是促進其排出。硒與汞同時使用時,解毒作用最大,相隔時間愈長,效果愈差,說明硒對汞的解毒作用發生在血液中。而鋅對汞傷害機體的保護作用,可能是由於鋅誘導所產生的金屬硫蛋白與汞結合使之解毒之故。
高脂肪膳食可促進鉛在小腸的吸收,故應限制脂肪攝入量。飲食缺鐵,鉛的吸收增加。鐵營養狀況良好而接觸鉛時,可減輕貧血的程度和生長抑制的作用。果膠可使腸道中鉛沈澱,減少鉛的吸收,故可多吃含果膠的水果。
研究發現食物的解毒防癌作用,高於等量的人工合成的有效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胺的形成,但當用含等量維生素C的芭樂汁或奇異果汁時,其阻斷亞硝胺形成效果明顯高於維生素C。又如奇異果汁和小青菜防護無機汞毒性的效果,優於等量維生素C的效果。
植物性食品中含有的纖維素,在體內不能被消化吸收。地瓜葉、甘藍菜、胡蘿蔔、木耳的果膠,能在腸道中降解,為微生物生長提供基質,能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蠕動,有利於糞便排出。因而也縮短了潛在致癌物在腸道的停留時間。果膠和纖維素亦能降低腸道對一些毒物和營養素的吸收。
水果、蔬菜中的香豆素類,十字花科中的異硫氰酸鹽,能誘導解毒酵素穀胱甘肽-S-轉移酶的活性,使穀胱甘肽在人體發揮解毒防癌的作用。
食物中存在多酚類物質,多數有抑癌防癌作用。例如,各種單體(兒茶酚、沒食子酸、丁香酸等),大多為亞硝胺形成的抑制劑,綠原酸、咖啡酸能抑制黃麴毒素B1的誘變性,能阻斷亞硝胺的形成。
台灣國科會從1984 年起,調查國人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生的關係,結果發現,每週吃蔬菜14次以上者,比起每週吃兩次以下的人,肺癌發生率少了75 %、肝癌少了60%、結腸直腸癌少了40%。
研究證實,一天進食400公克的蔬果,可以有效降低30%至40%的癌症發生率,世界衛生組織(WTO)也建議每天蔬果的攝取量應為400-800公克,也就是每天至少應吃下2盤蔬菜、2盤水果,食用蔬果與罹患癌症的機率是有很大關係的,流行性病學研究證實,蔬果中含有非澱粉的多醣物質(例如纖維)、礦物質、維他命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素,可以幫助身體解毒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另外,蔬果的熱量較低,同時又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重要物質,所以建議大家外食多蔬果少油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