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寶島有機農業協會


見習稽核員 何嘉浩


前言:


9881日開始,有機農糧產品標章管制開始開罰,未經過驗證,或經過驗證而產品無貼上有機CAS驗證標章者,都將不能在產品上標示有機,違者將處新台幣六萬至卅萬元罰鍰,最重可連續處一百萬元罰鍰。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好消息,只要用點心思認識新的標章長什麼樣子,就可以得到業者每天寫了一堆紀錄,費心費力生產出來的有機農糧產品。每個標章都代表著農民為了達到有機高標準的辛苦傑作。


 


台灣的有機農業可以進展到現在這地步是件高興的事情,代表我們的產官學界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的成果,尤其是農民們,不但在種植的觀念上要有很大的轉變,還要在台灣有機生產技術未成熟的狀況之下,找出方法達到驗證要求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們是我們永續農業的第一線,也是為台灣環境付出最多心力的一群人。


 


在目前市場上面,有機跟有商機幾乎被劃上同樣的標誌,而有機產品很多人都視為一種健康食品,認為有特別的功效。市面上一堆產品也都強調有機,商品如此的玲瑯滿目,而在一般雜誌更介紹了許多人吃了有機蔬果,或是投入有機農業裡面之後,病都沒了,身心變健康,跟一般農民每天為經濟而煩惱的狀況迥然不同。


 


但有機的核心價值在哪裡?台灣推行有機農業的本意是如此嗎?有機農業不是一種只要加入就會成仙成佛的神話,而是帶著關懷大地,重視生態循環,從農業的方式來改善生活環境的耕作方式。


 


本文針對這點從一些現實的角度來談論有機農業,除了農民時常反應的栽培技術問題,驗證基準不了解外(例如問農民什麼是窄蒸餾溫度範圍製之礦物油應該都會霧煞煞,如果說是夏油或是窄域油可能還有人知道),並將農民常碰到的問題拿出來探討,還請各位先進多多指教,如有錯誤歡迎指正,謝謝!


  


有機農業的定義:


首先敘述一下目前國內對有機農業的定義:『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為目標之農業』。


 


由此可知,由於減少(因為目前修法上,波爾多液是可以使用的)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與肥料,可減緩耕作環境的惡化。另外對土壤、水質、有機資材的重金屬含量嚴格控管,可避免耕作環境遭受過多污染,也可保障消費者安全。


 


配合上適當的農耕技術,合理化施肥,病蟲害管理等,可增加生物的多樣性,甚至達到原生物種棲地營造的效果,可知有機農業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之一。但我們台灣每個地區問題都不一樣,難道每個區域都可以進行有機農業嗎?


 


台灣一定要進行有機農業嗎?


以台灣地狹人稠,耕地分割零碎,熱帶亞熱帶氣候病蟲害多,且七成左右的土壤有酸化問題的情形之下,對於許多農民來說,進行有機農業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平常種植用的軍糧(肥料),還有和病蟲害打仗的兵器(農藥)都被限制使用,也是因為這些原因使有機農業發展較歐美國家困難。


 


但如果我們不進行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土壤狀況不會因此變好,病蟲害也不會減少,而我們必須要考量的是:如果我們希望讓大地的資源能夠永續利用,那進行怎樣的農耕方式會比較有利?


 


這是三種目前對環境較友善的耕作方式:


 


1.      自然農業:不施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也不特別耕作或是施肥,以自然地力生產,讓大地自然循環生產,比較適合耕地及周圍環境原本就比較好的,最接近自然生態循環。


 


2.      有機農業:不施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盡量採用天然資材來生產作物,是積極的降低污染及改善土壤的方式,如周圍有汙染源需加設隔離帶。是政府農業政策推廣的主流。


 


3.      安全農業:施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以讓農產品無農藥殘留或是合乎安全標準為主,適合慢慢轉變觀念或技術方法的慣行農業,使產品能讓消費者安心食用。


 


 


以上是台灣現階段推行的耕作方法,這些方法目標都在於改善台灣的農耕環境,往對環境友善,對人體友善的方向發展。


 


一個國家能否永續發展跟農業能否永續發展是一樣重要,畢竟如果我們土地被破壞到不適合生產農作物,而必須大量仰賴進口的話,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那要選擇哪種農法呢?


和自身的觀念、財力、能進行的耕作方式、田區周邊環境及土壤狀況有關。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只要是願意使用讓環境往友善方向發展的耕作方式,就是好的方向,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不適合的耕作方式。


 


許多農戶就算想做善事(不用懷疑,因為有機農業是不容易的)也要先顧生計,畢竟產官學界採行及研究慣行農業已經很久,生產技術比較純熟,農民也習以為常,但觀念確實有在慢慢轉變。


 


而有機農業在台灣,確實有許多限制讓實行上有很大的困難,首先就是有機觀念認識,再來是環境(尤其是病蟲害)的問題,栽培技術上在台灣也還未成熟,法令也還不健全(目前也只有有機農糧產品及加工品驗證及管理辦法”),偏重生產有驗證標章的產品為主,而有機最重要的內涵對環境友善的概念在法令裡面也只有教條般宣導


 


當然如果有能力直接進階到有機農業或是自然農業,並能在市場生存下來當然對環境的改善相對是快的,但這可以當作一個目標或理想逐步邁進,各家農戶或是願意投入農業的人需自行做妥善的評估規劃,是否能夠勝任,或是適不適合進行。


 


接下來針對一些農民問到的問題來做些探討:


1.    有機觀念誰來推廣?


在國外有機概念是經由民間開始實際進行及推廣的,由下而上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規或是政策,所以一開始的法規或基準,都是由有實際進行或研究的人參與的。制定上也會比較符合自身現況,觀念也較容易推廣出去。


 


在台灣目前則是由政府主導,但如果是由政府主導,那法規制定者是否對有機內涵有充分了解?專業上問題是否充分諮詢專家學者,並對台灣慣行農業如何階段進行到有機農業做出妥善規劃?這些問題到現在還是問題。


 


說真的,想要讓有機農業能夠在台灣立足,只想依賴政府或是學者專家宣傳是有限的,只有民間站起來,農民要自救才能夠幫助到我們自己,所以像台灣各地的農民市集,還有農戶開放農場並帶領消費者參觀都是很好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也可以慢慢的讓大眾認識有機農業的重要性,團結眾人的力量一起努力,才能讓永續農業能真正達成。


 


2.    有驗證標章才是有機?更重要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互信


有機的標章,其實和消費者是否認識有機產品有關係,如果不常接觸或想買有機農產品又不知是真是假?有農委會有機驗證的標章,可以供應這類型消費者一個明確的選擇。


 


但如果是有實際參與有機農業,或是有到有機農場和生產者互動,達到互信程度的話,那有無有機驗證就不是問題了,因為我既然都相信你這農場的生產方式是我要的,有沒有驗證就沒有太大的關係。


 


因為如果要進行有機農業,想得到驗證標章,是個門欄,雖然驗證有政府補貼,但是像標章申請還有驗證中心的會費,稽核費用都是要由農民本身負擔,更何況一堆的文件就可以讓農民忙不完了,甚至那些還要經過轉型期的,撐不撐的過去也是個問題,土壤品質狀況差的還要改良土壤更要花費許多年,這張有機驗證的標章是得來不易的。


 


其實只要有心往環境友善耕作的方向發展,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也因此在國外都有鼓勵對環境友善耕作的相關補貼措施,相信用這方法能夠讓更多農戶願意參予永續農業的一份子。


 


3.    進行有機農業是為生產高價農產品?認同環境友善的觀念更重要


一些參與有機農業的人,是期望可以從中獲得更高的利潤,這也是一定要的,畢竟能生存下去最重要,尤其是商人,這可以從國內有機產品目前70%以上來自國外而得知,可以看出國內可以發展的市場還是很大的,加上政府對於有機農業有許多補助,其實一定有些是純為了商機而投入生產的,當然也不能說這樣是錯的。


 


但有機農業之所以在近代會受人重視,是由於世界耕地因為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大量濫用導致土壤發生許多問題,才會開始有所省思如何取法先人的栽培方法,配合上現代有的科學技術找出一條生路。


 


也因此再三強調對環境友善的觀念是重要的,這也是我們推動有機農業的目標,各國各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往這方向前進,殊途同歸,都是在為了人類的永續生存而努力。這也是進行有機農業能夠幫助到的地方。


   


4.    專業農戶怎賺錢?能多元發展更賺錢!


最常見的問題一定是產銷問題了,其實如果進行有機農業,對耕地內的生物多樣性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雖然常見的是蟲害變多,但天敵也是跟著他們的食物跑),除非是田地有經過規劃,一年四季都有產出維持穩定收入,那如果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固定收入的呢?


 


例如果樹可能一年中產期是不連續的,那沒收入的時間除了日常的管理外,我們可以如何找尋方式來增加收入?


 


由於有機農場比一般慣行農場生態相來得豐富,那來趟生態旅遊如何?這也是目前許多有機農場營運的方針。


 


還有開發多元的副產品,但要注意,如果想將產品,例如芭樂打成果汁,標榜有機果汁讓來園遊客消費的話,在規定上,有機農產加工品,是必須另外做有機農產加工品的驗證,也就是要再花一筆驗證費用還有一堆文件要寫,農民在名稱上面就必須多加注意。


 


或是聯合鄰近農戶(當然最好都不同農產品)一起聯合行銷,網路也是個非常好的宣傳媒介,這和推動在地消費,並且增進里鄰地方的認同感有幫助,還可協助社區共同發展。


 


也可以歡迎小朋友來做暑假作業,下次可能就是老師及家長來參觀購買。


 


其實只要是經營農場,第一個要想的是,我的消費族群在哪裡?並且注意地區、全國農產品銷售量及產量每年、每月的狀況,掌握好產品資訊及販賣情形,才有助於排定每年農場經營的計畫。


 


5.    大農vs小農?通路及市場區隔問題


如果一間大型賣場要進多樣的農產品,那是直接跟一家大型農場,一次進所需的多樣商品進來,還是跟許多小農戶個別進貨比較划算?當然選擇的是大農囉,而且消費者對於大的招牌向來信任度較高,自然對小農造成很大的壓力。


 


由於主要問題是在於小農的生計,那以此方向來做討論吧。


 


目前已經有社區性消費的方式來協助小農的概念,不但可以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也可達成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節省運輸成本及能源消耗,還可結合地方產業形成特色,是一種概念很好的想法。


 


 


在推動方面就必須要各社區對有機農業達成共識,這可能也是最為困難的,這也必須我們在有機理念推廣方面多下功夫,或是利用現在已有成果的農民市集將觀念複製到各個地方,但這方面是需要人力投入的。


 


說實話,想要從有機農業賺到錢只有靠自己找尋銷售通路,寄望政府補助是緩不應急的,每間農場周邊可能創造的商機都不一樣,只有目光準確並積極找尋通路的才有機會賺錢,找到消費族群是成功的關鍵。


結語:


文章寫到這裡,主要目的是,不要外加過多美好的宣傳來介紹有機農業,因為那對於實際進行者是沒有幫助的,或許消費者會需要些好聽的文字或語言來提高購買慾,但同時也應把有機內涵真實的傳達避免造成誤解。


 


但遺憾的是政府推廣的部份還未足夠,在社會大眾對於有機農產品接受度還在緩慢提升當時,已經有多少農戶已經面對經營困難的危機,以及因法規要求造成成本負擔了?


 


政府知道退出的農戶有多少了?抱著理念撐下去的有多少?而大力開放外國有機農產品就是對環境友善,可以幫助到國內有機農戶的生計嗎?


 


所以在文內會強調有機農戶要自救,是因為農戶沒有這麼多資金可以慢慢耗,就算想要改善也要有賺錢才有資金改善,這是要求務實的一個觀念。


 


 


最後想鼓勵的,仍是:台灣有機農業的方向,是需要共同努力的


 


雖然文章內都會強調只有自立自強才能求得生存,但絕不是說要單打獨鬥,因為有機農業關係到國家的永續發展方向,沒有國家的資金及政策制定,學者的研究參與,生產者的生產推動,消費者的認同消費,都關係到永續土地利用的走向。


 


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們會想留什麼樣的環境給後代子孫呢?都看我們的所作所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明勇食養專家 的頭像
    王明勇食養專家

    王明勇的健康三好生活

    王明勇食養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