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同的烹調方式,對食物營養的影響也不同,優先順序如下:

http://www.naturalrule.com.tw/home.asp

健康廚房王明勇.jpg

涼拌生吃

 

 

 

 

 

優點:

蔬菜、芽菜、水果、果仁,能生吃就盡量生吃,以獲得充足的營養。

 

 

優點:

通過水蒸氣蒸熟的食物,其原有的分子結構破壞較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

缺點:

過久會影響口感

 

 

 

 

優點:

不會給食物增加太多自由基。

缺點:

維生素B下降約40%,維生素C下降約70%,食物切得越碎,營養素破壞與流失就越嚴重。

優點:

很多營養素會進到湯裡容易消化。

缺點:

高溫燉湯會破壞維生素B和維生素C

 

 

 

 

微波爐加熱

 

燒烤

 

煎炸

 

優點:

用油沒有那麼多,溫度也沒

那麼高,若能控制用油量,多翻炒食物、讓受熱面均勻更佳。

缺點:

容易過熱產生油煙。

優點:

可短時間加溫

缺點:

加熱時產生溫度極高,對於加熱時間較長的食物來說,不只會破壞營養素,尤其是含油量大食物,還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

優點:

口感好、香氣濃

缺點:

嚴重破壞肉類中的維生素B群。且燒烤多用明火並產生煙,因此高溫產生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會黏附在燒烤的肉上。

優點:

口感好,很香。

缺點:

會破壞食物中抗氧化物,增加自由基,甚至

致癌物質,如肉類中

存在較多的維生素B

煎炸時會下降30%~40%

 

 

 

  1. 涼拌生吃:

    蔬菜、水果、芽菜、果仁,能生吃的就盡量生吃,涼拌或簡單調味即可,以獲得的營養,尤其是酵素及水溶性維生素等。

    有些食物如胡蘿蔔,加熱煮熟後的抗氧化成分會增加30%以上;番茄富含茄紅素,加熱煮熟後才更容易被吸收;綠花椰菜蒸過之後可釋放較多的抗氧化劑萊菔子硫。但黃豆、黑豆、綠豆、紅豆、荷蘭豆、四季豆等豆類食物含豆類皂素及胰蛋白酶抑制成份,生樹薯含天然氰化物,生金針含秋水仙素,這些食材都必須經過加熱破壞,否則會引起噁心、腸胃發炎、腹瀉等不良症狀。

    有些有益健康的蔬果,像菠菜、紫蘇等含高量的草酸,如果大量長期生吃,可能會引發急性腎衰竭。
    五穀類絕不能生吃,因為含有生澱粉及植酸鈣、鎂等礦物質,除非烹煮過,否則不能被人體消化系統吸收。烹調可以讓許多穀類食物中的菸鹼酸,更容易吸收。加熱也讓澱粉類、蛋白質更易於消化。
    許多植物性食物含有抑制人體吸收營養素的因子,透過烹煮,可以破壞這類因子。例如豆類跟豌豆等豆莢類食物含紅血球凝集素及胰蛋白抑制因子,不能生吃。

    另外,生豆子和白蘿蔔、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白花椰菜、包心白菜等)這些富含營養的蔬菜,都含有致甲狀腺腫物質,長期大量生吃,可能會使甲狀腺腫大,經由烹調能大幅降低。

     

      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絕大部份新鮮蔬果在加熱煮熟後會流失重要維生素B及C約20-70%,胡蘿蔔、蕃茄、菠菜例外,胡蘿蔔煮熟後,抗氧化成份會增加約30%,而蕃茄煮熟後維生素A及C成份反而會增加,菠菜煮熟後維生素A成份會增加約20%,但是維生素C卻大幅下降65%。

     

    十字花科植物

      青()花菜、高麗菜、包心菜、白蘿蔔、芥藍、小白菜、青江菜….除了含有葉綠素、胡蘿蔔素、維生素、礦物質外,另含有硫氰甘化合物、吲哚、酚、黃酮等特殊植物化學物質,有防癌抗癌作用。其中花椰菜、高麗菜、白蘿蔔更含硫配糖體化合物,此成份經咀嚼和蔬菜細胞內的分解酵素混合後,會產生一種辛辣成分,而研究證實此成份可促進產生抗癌的酵素,使得十字花科蔬菜稱得上防癌一顆星。

    不同性質的營養素適合不同烹調方式,例如:水溶性維生素及礦物質-葉綠素、維生素C、鉀,不適合高溫加熱及水煮環境,隨著烹調時間越長營養素流失也越多,應盡可能的將水煮時間縮短,不僅養分不流失還能維持口感及色澤;維生素A、胡蘿蔔素屬脂溶性,所以不會有水煮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把菜細切或剁碎由於表面接觸範圍更大,相對的成份也會流失得更明顯。

     

     

     

    清蒸:

      通過水蒸氣蒸熟的食物,原有的分子結構破壞較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原有的營養成分,一樣好消化,養胃,不上火。

      從美味的角度來講,蒸保持了菜餚的原汁原味,帶出食物天然樸素的新鮮味道。不論是食物的風味或顏色還是營養結構,都會得到最為完善的保護,但是要注意時間也不能過久以免造成營養流失。很多蒸菜不需要很長時間,一些易熟的菜35分鐘就可以蒸熟,但是像根莖類的蔬菜、魚肉,蛋比較難蒸透,需要更長時間。

     如果時間比較匆忙,也可以把蔬菜切成比較小的塊狀或者切片,蒸1020分鐘即可享用。

     

    水煮:

    這種方法能好好保存食物的狀態,不會增加太多自由基。但是長時間煮後,蔬菜中很多營養素(例如胡蘿蔔中的維生素A)就會流失到水裡;而且煮的方式也會破壞維生素,例如B群維生素會下降40%,維生素C會下降70%。而且食物切得越碎,食物與水的接觸面越大,營養素的破壞與流失就越嚴重。因此,煮食時不宜將食物切得過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最好連湯一起食用。

    英國研究顯示(瓦威克大學),針對十字花科蔬菜(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包心菜)以不同烹調方式為研究,其中發現經水煮30分鐘後,這類蔬菜的抗癌成分(硫配糖體)至少損失五成以上(損失比例:青花椰菜77%、白花椰菜75%、高麗菜65%、包心白菜58%)。

      採用『水煮』方式,建議不要超過5分鐘,對健康較沒有負擔。

     

    燉煮:

    直接燉:把調味後的食材直接加水或湯汁,先用大火燒開,再以小火慢燒,等到食材熟軟入味為止。

    間接燉:內鍋放進調味後的食材與水或湯汁,外鍋放入水,然後蓋緊內鍋蓋,以中小火長時間烹煮,直至食材熟爛。

      燉湯的一個好處是很多營養素都會進入到湯裡,同時營養素會被分解,容易消化。但是它也存在燉煮的缺點:時間久了,會破壞維抗氧化物質、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因此,最好選擇慢火燉湯,避免高溫燉湯。

     

    炒:

      這是中國人最常用的烹調方法。它與煎炸的方式不同,用油沒有那麼多,溫度也沒那麼高。但是許多人的習慣往往是等到鍋子「夠熱」,食物才下鍋烹調,認為這樣才好吃!

      所謂的「夠熱」,大多是鍋子的油冒煙了,超過冒煙點,這時油已達到高溫,容易裂解變質,油膩濃稠容易沾黏,不但會黏在抽油煙機或廚房牆壁上,還會隨著呼吸進入呼吸道,黏在肺部,長久下來,可能增加癌變的風險。如果能控制用油量,多翻炒食物、使得食物的受熱面均勻,就是避免產生過多油煙。或是將『油、菜、水』的炒菜順序改成『水、菜、油』,就能將油煙傷害降至最低!

     

    微波爐加熱:

      微波爐加熱時產生的溫度極高,對短時間加熱的食物產生的影響不大,但對加熱時間較長的食物來說,不只會破壞營養素,尤其是含油量大的食物,還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因此應該避免長時間加熱。

      建議不要用微波爐直接烹調食物,而是加熱或回溫食物使用。

     

    燒烤:

      在燒烤食物的過程中,會發生「梅拉反應」。肉類在烤爐上燒烤時會散發出誘人的芳香氣味,可是隨著香味的散發,維生素遭到破壞,蛋白質發生質變,氨基酸也同樣遭到破壞,嚴重影響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的攝取。因此,長期食用燒烤類食物會影響上述物質的利用程度。

      更嚴重的是,肉類中的核酸在梅拉德反應中,與大多數氨基酸在加熱分解時會產生基因突變物質,這些基因突變物質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由於燒烤多用大火,並產生煙,因此高溫產生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會黏附在燒烤的肉上,隨之進入人體內。另外,在燒烤的環境中,也會有一些致癌物質透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內,進而誘發癌病變。

     

    煎炸:

      煎炸食物口感好,味道香,因此廣受亞洲人喜愛。但是,煎炸通常溫度過高會破壞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增加自由基甚至致癌物質。在食用油重複油炸時,上述情況更加明顯,油品更易酸敗,產生大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會攻擊正常細胞,加速人體衰老或細胞癌變,最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油脂的劣變反應是不可逆轉的換句話說,油炸過的食用油已經劣變,不適合再重複使用。

      我常在節目中呼籲大家,不應該用回鍋油來烹調食物!研究人員從動物實驗中也發現,油炸用油加熱超過二十小時,就會產生肝毒性。

      高溫會破壞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各種維生素在食物中的含量會下降,例如肉類中存在較多的B群維生素,在煎炸時會下降30%~40%

      家裡的用油情況可自行掌握,但現代人工作忙碌,外食的機會增加,面對小吃攤販與餐飲業者,很難要求完全禁止重複使用烹調用油,基於成本的考量,小吃攤販與餐飲業者也很難做到不使用回鍋油

     

    以下幾個方法可協助判斷油炸用油的品質:

    1炸油的顏色變深沉,質地變黏稠混濁。

    2加熱時產生像螃蟹吐氣泡,氣泡多不易消失。

    3油煙產生比較多,發煙點降低,表示油品已劣變。

    4炸薯條、油條等澱粉類食物出現深色褐變,而非金黃色澤。

    5炸油有明顯的油耗異味。

    6炸物表面看來很油,油附在上面無法散去。

     

      只要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即表示油質已劣化至不可再使用的程度,該換新油了。若是餐飲業者,可購買油品檢測試紙來檢測食用油,當酸價超過二‧○時,就是該換油的時候。

      抽菸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原因,然而許多華人女性並未抽菸,甚至也不處於二手菸的環境中,卻罹患肺癌,罪魁禍首之一可能是烹調食物的油煙所以高溫煎炸食物一定要選對油用對溫度!
     

      目前科學界發現食物中提供熱量的三大營養素只要過熱烹調就會產生致癌物。蛋白質類會產生異環氨、油脂類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澱粉類產生丙烯醯氨等致癌物質。所以食用油反覆高溫加熱,容易使油脂產生有害物質。其中,最廣為人知包括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是已知的致癌物。另外,如果使用的是動物性油脂,高溫加熱後會產生氧化膽固醇,也被公認為致癌物。

      

    哪種烹調方式容易產生致癌物?

      一項研究顯示,烹調方式並不是重點,時間長、溫度高才是致癌物大量生成的主因。油炸類食品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之首,主因包括油炸澱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元兇,含致癌物質,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質等,這些都與油品溫度的控制有關,食用油一旦加熱到「冒煙點」,品質就開始變化,加熱越久越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除了油炸外,高溫微波、烘烤也會生成致癌物質。所以,建議盡量減少使用高溫來烹調食物。若要使用高溫來進行烹調澱粉類食物,需特別注意溫度盡量不要超過160C。超過160C烹調澱粉類食物會大量產生丙烯醯氨等致癌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明勇食養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