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一篇研究由加州大學史坦伯格博士(Dr. Francene M. Steinberg)研究403位40~60歲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長期食用後大豆異黃酮(豆漿、豆腐等),並沒有造成乳腺癌或其他健康的危害。
本研究使用的異黃酮錠劑量約為一般亞洲飲食約四倍以上的劑量( 80g及120g),成分為54%木質素黃酮(Daidzein)、34%黃豆素黃酮(Glycitein)、12%金雀素黃酮(Genistein,最常見),而1公斤的大豆約能萃取17.5毫克的大豆異黃酮。
本研究是採安慰劑試驗,比較不同組別的血壓值、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內膜厚度等都沒有差異;追蹤每年的血液、尿液檢查、乳房組織密度、乳房超音波也無任何異常值。
◎大豆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1. 2. |
馬偕醫院研究發現,將「植物性雌激素」中的「金雀異黃酮素」,注入在實驗室培養的子宮頸腺癌與鱗狀表皮細胞癌,可促使癌細胞凋亡並抑制其生長,同時還可有效阻止這兩種細胞穿透「人工基底膜」,防堵癌細胞穿透子宮頸表皮,造成侵犯或轉移。
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暨婦癌科主任楊育正表示,目前醫學上認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氧化、抑制細胞分裂等防癌、阻癌功能,也與西醫荷爾蒙(動物雌激素)補充療法相同,均可減輕更年期症狀、預防骨質疏鬆症及心血管疾病。
但又因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雌激素」的生物效應,因此可避免傳統荷爾蒙補充療法,可能引發乳癌與子宮內膜癌的缺點,這也是「植物性雌激素」日漸受到醫藥界重視的緣故。
依「植物性雌激素」的化學結構可分為「異黃酮素」、「木質素」與「coumestan」等三大類,在人體中具有生物效應的「異黃酮素」,則主要有「金雀異黃酮素(genistein)」與daidzeub,化學結構與功能都和動物雌激素相當類似。
全站熱搜